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024.12.31 08:17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肥胖、恶性肿瘤。具体分析如下:

1.血流缓慢:血流缓慢是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时间的卧床、久坐不动如长途旅行时等情况会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静脉瓣处的血流容易形成漩涡,激活凝血因子,从而促使血栓形成。预防血流缓慢导致血栓形成,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活动肢体,如久坐时定时起身走动,卧床时可进行简单的下肢屈伸运动。

2.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手术、外伤、静脉穿刺等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破坏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内皮细胞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功能,一旦受损,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导致血栓形成。在进行可能损伤血管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血管损伤。

3.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遗传性因素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和蛋白S缺乏等,会使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处于高凝状态。一些获得性因素如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等也可导致血液高凝。对于存在血液高凝状态风险的人群,应进行相关检查,必要时采取抗凝预防措施。

4.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会对静脉造成压迫,影响静脉回流,导致血流缓慢。同时,肥胖往往伴随着一些代谢紊乱,如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可间接影响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使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肥胖者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改善身体状况,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5.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等,直接激活凝血系统。另外,肿瘤患者常常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这些治疗手段可能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液成分,加重血液的高凝状态。对于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凝血指标,必要时进行抗凝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如果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如长途旅行、手术后等,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