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血栓成分有哪些有什么危险

2025.03.13 14:19

血栓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这些成分在血管内异常聚集,形成固体块状物,阻碍血液正常流动。血栓的形成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肺栓塞等,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血栓的形成通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启动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进一步捕获红细胞和白细胞,最终形成血栓。血栓可能发生在动脉或静脉中,动脉血栓通常导致器官缺血,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静脉血栓则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血栓的危险性不仅在于其直接阻塞血管,还在于其可能脱落并随血流移动,形成栓塞。例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后,可能随血流进入肺部,导致肺栓塞,这是一种急性且致命的并发症。血栓形成后,局部组织可能因缺血而坏死,进一步引发炎症和感染,增加治疗难度。长期存在的血栓还可能引发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导致下肢肿胀、疼痛和皮肤溃疡。

预防和治疗血栓需要综合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血栓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手术后患者或患有慢性疾病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药物或穿戴弹力袜。定期体检和监测血液指标,如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倾向。一旦发现血栓,应及时就医,接受抗凝、溶栓或手术治疗,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