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上热下寒阴虚还是阳虚

2025.11.03 16:23

上热下寒属于寒热错杂证,既非单纯阴虚也非单纯阳虚,而是阴阳失衡导致的复杂病理状态。该证型表现为上半身燥热、口干咽痛等热象,同时伴有下半身畏寒、腹泻等寒象,本质是阳气不能正常温煦下焦,虚火浮越于上,形成上热下寒的格局。

从中医理论分析,上热下寒的形成多与中焦脾胃枢纽失调有关。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过度劳累,会导致脾阳不足而胃火亢盛。脾阳虚则下焦失于温煦,出现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胃火亢盛则上扰头面,引发口腔溃疡、失眠烦躁。肾阳亏虚不能引火归元,或肝郁化火挟痰上逆,都可能加重这种阴阳分离的状态。临床需结合舌脉辨证,常见舌红少津伴舌根白腻,脉象多呈寸关浮数、尺部沉弱。

调理上热下寒需遵循交通阴阳的原则,切忌盲目清热或温补。过度服用寒凉药物会加重下寒,滥用温补药材则可能助长上热。建议采用引火归元法,常用交泰丸、乌梅丸等方剂,配合艾灸涌泉、关元等穴位。日常应避免生冷油腻饮食,保持情绪舒畅,晚间可用吴茱萸粉醋调敷足心。若出现长期口疮不愈或顽固性腹泻,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孕妇及阴虚火旺者用药更需谨慎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