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怎么引起

2024.10.12 11:00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肾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肾动脉受压等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肾血管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动脉壁内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肾动脉狭窄,肾脏血流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压升高。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这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非炎症性的血管病变。主要累及肾动脉的中、远段,可导致肾动脉狭窄,进而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激素、血管壁的发育异常等有关。

3.大动脉炎:大动脉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当肾动脉受累时,可引起肾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肾脏缺血,促使肾素分泌增加,引发高血压。

4.肾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多来源于心脏的附壁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血栓形成可因肾动脉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引起。肾动脉的栓塞或血栓形成会导致肾脏急性缺血,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

5.肾动脉受压:肾动脉周围的肿瘤、囊肿、主动脉夹层等可压迫肾动脉,造成肾动脉狭窄,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疑似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肾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以改善肾脏血流,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