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黄疸型肝炎是什么病

2025.08.20 16:10

黄疸型肝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巩膜发黄,伴随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该病通常由病毒感染、药物中毒、酒精滥用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黄疸的形成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进而在体内积聚。

在病毒性肝炎中,常见的病因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通常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乙型和丙型则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可能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会出现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尿色加深和大便变色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经历急性发作,导致病情迅速恶化,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表现为慢性过程,长期影响肝脏功能。对于黄疸型肝炎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测试和病毒学检测等。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黄疸型肝炎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方面,应注意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避免生食海鲜和未煮熟的食物。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医务工作者和有多性伴侣的人群,接种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避免滥用药物和酒精,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也是保护肝脏健康的重要手段。若出现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度的锻炼,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黄疸型肝炎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