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伟雁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产科

产后出血怎么办

2025.04.10 08:07

产后出血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包括迅速评估出血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补充血容量、使用药物止血、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迅速评估出血原因:产后出血可能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产道损伤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首先需明确出血原因,通过触诊子宫、检查产道及胎盘完整性,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以确定出血来源。评估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尿量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保持呼吸道通畅:产后出血可能导致休克,影响呼吸功能。需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支持。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正常氧合水平,防止缺氧对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同时,保持患者平卧位,抬高下肢,增加回心血量,改善循环状态。

3.补充血容量:产后出血导致血容量不足,需迅速补充液体和血液制品。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快速输注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根据出血量和血红蛋白水平,及时输注红细胞悬液,必要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防止进一步出血。

4.使用药物止血:针对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首选缩宫素类药物,如缩宫素或麦角新碱,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可使用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促进止血。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5.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当药物和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手术包括子宫按摩、宫腔填塞、子宫动脉栓塞或子宫切除术。手术选择需根据出血原因、患者状况及生育需求综合考虑。手术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

产后出血是产科急症,需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医护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安全。同时,加强产后护理,预防感染,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