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2025.03.07 20:05

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心脏杂音、贫血、栓塞现象和脾肿大,具体分析如下:

1.发热: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常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发热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所致,常伴有寒战、出汗等症状。发热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低热或不规则发热。

2.心脏杂音:心脏杂音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体征,多由瓣膜损害引起。杂音的性质和强度可随病情变化而改变,常见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区。新出现的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提示可能存在瓣膜损害或赘生物形成。

3.贫血: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常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贫血主要由于慢性感染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以及红细胞破坏增加所致。贫血程度与病程长短和感染严重程度相关。

4.栓塞现象:细菌性心内膜炎可导致赘生物脱落,引起全身各部位栓塞。常见栓塞部位包括脑、脾、肾和四肢等。栓塞可导致相应器官功能障碍,如脑栓塞可引起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5.脾肿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常出现脾肿大,表现为左上腹不适或疼痛。脾肿大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所致。脾肿大程度与病程长短和感染严重程度相关,部分患者可触及脾脏。

细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脏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除上述典型表现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瓣膜赘生物、瓣膜穿孔或关闭不全等特征性改变。治疗方面,应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及时治疗感染病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