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细菌性心内膜炎怎么治

2025.03.24 17:51

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支持治疗、预防复发和定期随访。具体分析如下:

1.抗生素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治疗首选抗生素,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通常采用静脉给药,疗程一般为4-6周,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药物浓度和肝肾功能,及时调整剂量。对于耐药菌株,可能需要联合用药或使用新型抗生素。治疗目标是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复发和并发症。

2.手术治疗:当细菌性心内膜炎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瓣膜穿孔、脓肿形成或栓塞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瓣膜修复或置换、清除感染灶和脓肿引流等。手术时机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决定。术后仍需继续抗生素治疗,并密切监测心功能和感染控制情况。

3.支持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常伴有发热、贫血、心功能不全等症状,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控制体温、纠正贫血、改善心功能、预防血栓形成等。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需限制液体摄入,使用利尿剂和强心药物。同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4.预防复发:细菌性心内膜炎治愈后仍有复发风险,需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科检查,避免口腔感染。在进行有创操作如拔牙、内镜检查时,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源。

5.定期随访: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治愈后需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定期进行血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功能和感染控制情况。对于接受瓣膜置换的患者,需监测瓣膜功能和抗凝治疗效果。随访过程中需注意患者的主观症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或并发症。

细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脏感染性疾病,治疗过程复杂且漫长。除了上述治疗措施外,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治疗过程中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同时,加强公众对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意识,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