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天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三级甲等 风湿免疫科

如何对坏血病诊断

2024.11.25 13:09

坏血病的诊断可从临床症状、饮食史、家族史、实验室检查、试验性治疗几方面综合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症状:坏血病患者常有典型的症状表现。如皮肤黏膜出血,初期可能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多见于四肢及躯干,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黏膜出血症状。另外,患者还可能有倦怠、乏力、精神抑郁、虚弱等全身症状,小儿可出现生长迟缓、烦躁不安等表现。这些症状是由于维生素C缺乏导致胶原蛋白合成障碍,血管壁韧性降低,容易破裂出血,同时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所致。

2.饮食史:饮食史在坏血病诊断中非常关键。如果患者有长期饮食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情况,患坏血病的风险会增加。例如,长期航海的船员,由于新鲜食物供应不足,容易发生坏血病。因为新鲜蔬菜、水果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缺乏这些食物,人体无法获取足够的维生素C,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出现坏血病症状。

3.家族史:家族史对坏血病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影响维生素C的代谢或转运,从而导致类似坏血病的症状。如果家族中有近亲存在类似的维生素C缺乏相关疾病或者不明原因的出血性疾病,患者患坏血病或者其他相关疾病的可能性就需要进一步排查。不过,家族性坏血病相对比较少见,更多的坏血病还是与后天饮食因素有关。

4.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坏血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血浆维生素C浓度测定是常用的方法,如果血浆维生素C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一般低于23μmol/L,提示维生素C缺乏。另外,白细胞-血小板层维生素C含量测定也有意义,其含量能反映机体维生素C的储存情况。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反映血管壁和血小板功能的检查,如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等,坏血病患者可能会有出血时间延长等表现,是因为维生素C缺乏影响了血管壁的完整性和血小板的功能。

5.试验性治疗:试验性治疗对坏血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意义。对于疑似坏血病的患者,给予维生素C补充治疗,如果在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如皮肤黏膜出血停止、全身症状减轻等,也可支持坏血病的诊断。是因为坏血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补充维生素C后能够纠正机体的代谢异常,从而改善症状。

在诊断坏血病时,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判断,不能仅凭单一因素就下结论。临床症状可能与其他出血性疾病相似,饮食史需要详细准确询问,家族史要全面排查相关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也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试验性治疗也需要在密切观察下进行,避免延误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