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产后子宫脱垂是什么

2025.04.16 11:03

产后子宫脱垂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脱出阴道口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韧带和筋膜受到过度牵拉或损伤,导致支撑子宫的结构松弛或断裂,从而无法维持子宫的正常位置。产后子宫脱垂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严重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产后子宫脱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或胎儿过大,容易对盆底组织造成损伤。多次分娩、高龄产妇以及产后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也可能增加子宫脱垂的风险。孕期激素变化使盆底组织松弛,产后恢复不良也可能导致子宫脱垂。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轻度脱垂可能仅表现为下腹坠胀感或腰酸,重度脱垂则可能出现子宫部分或全部脱出阴道口,伴有排尿困难、便秘或性交不适等症状。

预防和改善产后子宫脱垂需要注意多方面问题。产后应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尤其是提重物或长时间站立。适当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促进恢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便秘或慢性咳嗽,以减少腹压对盆底的影响。若出现明显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建议使用子宫托或进行手术治疗。产后定期进行盆底功能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通过科学的产后护理和康复,大多数女性可以有效预防或改善子宫脱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