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哪些

2025.04.16 11:04

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病原体培养、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具体分析如下:

1.血液检测:血液检测是感染性疾病筛查的基础手段,通过采集静脉血或指尖血分析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迹象。部分特殊感染可通过血液直接检测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如疟原虫、HIV抗体等。血液检测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适用于大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初步筛查,但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原体类型和感染程度。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超声、CT或MRI等技术观察感染导致的组织病变,如肺部炎症、肝脏脓肿或脑膜炎引起的脑水肿。影像学能直观显示感染范围及并发症,尤其对深部组织或器官感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影像学无法直接鉴别病原体,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3.病原体培养:病原体培养是将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等样本置于特定培养基中,观察病原体生长情况以明确感染类型。该方法对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鉴定具有高特异性,是诊断金标准之一。但培养周期较长,且部分病原体难以在常规条件下增殖,可能影响检测效率。

4.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判断感染状态,如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等。该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潜伏期或慢性感染诊断,但抗体产生需要时间,早期感染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动态监测抗体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或治疗效果。

5.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扩增技术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如聚合酶链反应可快速识别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的遗传物质。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疑难或混合感染诊断,但成本较高且对操作技术要求严格,需在专业实验室开展。

感染性疾病的筛查需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检测目的综合选择,不同方法各有优劣,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早期筛查有助于及时干预,减少传播风险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