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如何判断是不是结肠炎

2025.02.05 07:28

结肠炎的判断可从症状、病史、肠镜检查、粪便检查、血液检查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1.症状:结肠炎患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腹泻程度轻重不一,可为稀便、水样便或黏液血便。腹痛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里急后重感即排便不尽感,是由于直肠炎症刺激所致。黏液脓血便是结肠炎较为特征性的表现,由于肠道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等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并伴有出血。

2.病史: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对判断结肠炎有重要意义。如果患者有长期的肠道感染史,如反复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能会引发结肠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也与结肠炎相关,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常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若患者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患结肠炎的风险可能增加。另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或肠道黏膜损伤,从而导致结肠炎。

3.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在结肠炎患者中,可看到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镜下可见黏膜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的炎症改变,从直肠开始逆行向上扩展。对于克罗恩病患者,肠镜下可见节段性的肠道病变,病变之间黏膜相对正常,还可能发现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特征性表现。肠镜检查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确定是炎症性改变还是其他病变,如肿瘤等。

4.粪便检查:粪便检查有助于结肠炎的判断。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增多,这表明肠道存在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血细胞渗出到肠腔随粪便排出。粪便培养可以检测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如细菌如痢疾杆菌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如果粪便中检测到艰难梭菌毒素,提示可能是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结肠炎。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结肠炎,如炎症性肠病,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可能会升高,是一种反映肠道炎症活动的标志物。

5.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在结肠炎的判断中也有一定价值。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这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常常升高,是反映体内炎症活动程度的指标。一些自身免疫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存在特定的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可能呈阳性,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在克罗恩病患者中可能阳性,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结肠炎。

在判断是否为结肠炎时,要综合多因素考虑,不能仅凭单一的症状或检查结果就下结论。例如,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结肠炎的症状,如肠道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同时,检查结果也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所以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