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原因是什么

2024.12.03 11:23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胆囊疾病、胃肠动力不足、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影响胃和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导致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等物质,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可中和胃酸,使胃内环境发生改变,有利于胆汁反流。同时,幽门螺杆菌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干扰胃窦部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胆汁得以反流进入胃内。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案。

2.胆囊疾病:胆囊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胆囊炎症可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汁不能顺利排入十二指肠,进而反流至胃。胆结石可能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使胆汁排出受阻,压力升高,胆汁反流。对于胆囊疾病引起的胆汁反流性胃炎,需要针对胆囊疾病进行治疗,如胆囊炎可采用抗炎治疗,胆结石可能需要根据结石大小、症状等采取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方法。

3.胃肠动力不足: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时,胃排空延迟,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就容易反流至胃。一些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自然衰退,或者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的人群,胃肠动力不足的情况较为常见。另外,某些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如抗胆碱能药物。改善胃肠动力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运动量,避免久坐久卧。

4.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暴饮暴食、进食过快、过饱,或者经常食用高脂肪、高糖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胃部负担,使胃内压力升高,促使胆汁反流。高脂肪食物可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导致胆囊强烈收缩,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量增加,同时也容易引起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胆汁反流的机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关键,如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5.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可导致胃肠激素分泌失调,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胆汁反流。大脑与胃肠之间存在着双向的神经内分泌联系,精神心理因素通过这种联系干扰胃肠的正常生理功能。缓解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非常重要,可通过运动、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加重胃部不适症状,影响病情的恢复。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