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什么是急性肝损伤

2025.01.07 17:53

急性肝损伤是指肝脏在短时间内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肝功能迅速下降的临床状态。其病因多样,包括药物中毒、病毒感染、酒精滥用、缺血性损伤等。急性肝损伤的表现通常包括黄疸、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肝细胞的损伤和死亡有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蛋白质、代谢药物和毒素、储存营养物质等。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肝脏的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体内毒素的蓄积和代谢紊乱。临床上,急性肝损伤的诊断通常依赖于血液检查,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水平等会显著升高。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有时也会被用来评估肝脏的损伤程度和病因。治疗方面,首先需要去除病因,例如停用可疑药物、戒酒等;同时,给予支持性治疗,如补液、营养支持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特定药物来保护肝脏或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对于重症患者,肝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在应对急性肝损伤时,患者和家属需特别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及时就医是关键,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其次,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酒和不必要的药物使用,有助于减轻肝脏负担。饮食方面,建议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促进肝脏的恢复。同时,心理健康也不可忽视,患者在经历急性肝损伤后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恐惧,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支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急性肝损伤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早期识别和综合管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