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到底什么是爆发性肝炎

2025.08.20 16:10

爆发性肝炎是一种急性肝脏炎症,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情发展迅速,可能导致肝脏功能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这种疾病的特点是肝脏细胞的急性坏死,患者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爆发性肝炎的病因多样,常见的包括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某些药物、毒素或自身免疫反应也可能引发此病。

在爆发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病毒侵入肝脏细胞后,导致细胞的急性炎症反应。患者通常会经历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等早期症状,随后可能出现明显的黄疸,皮肤和眼睛的巩膜变黄,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脏功能可能迅速下降,出现肝性脑病、出血倾向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及时的医疗干预至关重要,可能需要住院治疗,进行肝功能监测和支持性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可能有效,但对于药物或毒素引起的爆发性肝炎,主要依赖于对症处理和肝脏保护。

在面对爆发性肝炎时,采取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流行季节。其次,接种疫苗是预防甲型和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高风险人群。饮食方面,应注意避免食用生食或不洁的食物,减少肝脏负担,保持营养均衡。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肝病家族史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潜在问题。若出现肝炎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了解爆发性肝炎的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