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肝硬化诊断标准

2024.12.06 08:15

肝硬化的诊断是综合多方面因素得出的。通常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从病史方面看,若患者有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长期大量饮酒、胆汁淤积、药物性肝损伤等病史,患肝硬化的风险增加。临床表现上,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痛、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肝掌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蜘蛛痣皮肤上形似蜘蛛的血管痣等症状,还可能有脾大、腹水等体征。实验室检查中,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血清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如乙肝五项可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影像学检查意义重大,腹部超声可显示肝脏的形态、大小、质地改变,如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叶比例失调、门静脉增宽等;CT和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变化。肝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通过穿刺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肝脏的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等特征性改变。

在诊断肝硬化时需要注意,单一的检查结果可能存在误差或不能完全确诊。例如,早期肝硬化可能症状不典型,肝功能指标也可能仅有轻微异常。影像学检查虽然能发现肝脏的形态改变,但对于早期纤维化的诊断敏感性有限。肝活检虽然是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需要权衡利弊后进行。同时,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肝脏改变的疾病,如肝淤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