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骨髓穿刺具体检查什么

2025.04.16 11:04

骨髓穿刺主要检查造血功能状态、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评估骨髓储备能力、监测治疗效果、排查感染或肿瘤浸润。具体分析如下:

1.检查造血功能状态:骨髓穿刺通过抽取骨髓液分析造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比例,直接反映骨髓造血活性。正常骨髓中各类细胞如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等需保持动态平衡,若比例异常提示造血功能亢进或低下。例如贫血患者可通过骨髓象判断是增生性贫血还是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中幼红细胞比例变化能辅助鉴别缺铁性或巨幼细胞性贫血。

2.诊断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穿刺是确诊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的金标准。通过观察原始或幼稚细胞比例是否超标,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及遗传学检测,可明确疾病分型。例如急性白血病要求骨髓中原始细胞≥20%,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需发现Ph染色体。骨髓活检还能评估纤维化程度,辅助诊断骨髓纤维化。

3.评估骨髓储备能力:骨髓穿刺能判断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如大出血、感染的造血代偿潜力。通过观察粒细胞储备池中晚幼粒、杆状核细胞比例,可预测白细胞生成能力。例如类白血病反应时骨髓粒系细胞显著增生但无恶性特征,提示骨髓储备功能活跃。巨核细胞数量反映血小板生成潜力,对判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4.监测治疗效果:血液病患者化疗或移植后需定期骨髓穿刺评估疗效。完全缓解的标准包括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降至5%以下,且外周血细胞计数恢复。微小残留病检测能发现形态学无法识别的少量恶性细胞,指导后续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增生程度的变化可直接反映免疫抑制治疗的应答情况。

5.排查感染或肿瘤浸润:骨髓穿刺可发现某些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利什曼原虫或转移性肿瘤细胞。骨髓培养对伤寒、败血症等感染的诊断敏感性高于血培养。实体瘤如肺癌、乳腺癌骨髓转移时,涂片中可见成簇的异型细胞,免疫组化可明确肿瘤来源。骨髓中噬血现象提示噬血细胞综合征,需结合临床进一步排查感染或肿瘤。

骨髓穿刺作为一项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操作时注意避免采样稀释或凝固。结果解读需结合外周血象、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必要时重复穿刺或联合活检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不同年龄阶段骨髓造血特点差异显著,儿童骨髓增生通常较成人活跃,老年人可能出现造血组织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