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天热容易上火,天凉畏寒是怎么回事

2025.09.02 16:43

人体在天气炎热时容易上火,天气转凉后出现畏寒症状,多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有关。中医认为,夏季阳气外越易导致阴虚火旺,表现为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上火现象;而秋冬阳气内敛时,若体质偏弱或气血不足,则难以温煦肢体,故见手足不温、怕冷等症状。现代医学角度则与体温调节中枢、末梢循环功能及代谢水平变化密切相关。

从生理机制分析,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加速排汗来散热,此时若水分补充不足或长期处于空调房,可能引发黏膜干燥、炎症反应等类似上火的表现。气温下降时,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但部分人群因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自主神经紊乱,会出现异常畏寒。饮食因素如夏季过量摄入辛辣冷饮,或冬季缺乏温补食物,均可加重上述症状。

日常需注意环境温度调节,避免骤冷骤热刺激。夏季宜选择绿豆、百合等清热食材,同时保证每日饮水1500mL以上;冬季可适当食用姜枣、羊肉等驱寒食物,配合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反复出现症状或伴随体重骤减、持续低热等异常表现,需及时排查贫血、甲减或慢性感染等器质性疾病。体质调理需结合具体证型,如阴虚者忌用燥热药材,阳虚者慎服寒凉之品,必要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中医药干预或西医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