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耳鼻喉科

慢性中耳炎耳朵积水怎么治疗

2025.07.09 08:52

慢性中耳炎耳朵积水可通过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物理治疗、中药调理等方式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或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黏液促排剂有助于稀释积液,促进排出。糖皮质激素可缓解黏膜水肿,但需遵医嘱短期使用。鼻腔减充血剂能改善咽鼓管功能,辅助积液引流。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避免长期使用引发耐药性。

2.鼓膜穿刺:在无菌条件下穿刺鼓膜抽出积液,迅速缓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操作简单且创伤小,适合积液黏稠或反复发作者。术后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感染。少数可能发生短暂眩晕或出血,通常可自行恢复。穿刺后需结合药物治疗,降低复发概率。

3.鼓膜置管:对反复积液或穿刺无效者,放置通气管平衡中耳压力,促进液体排出。置管后需避免耳道进水,防止细菌感染。通气管通常半年至一年自行脱落,少数需手术取出。部分可能出现暂时性耳漏或堵塞,需定期清理。长期置管可能遗留微小穿孔,但多数可愈合。

4.物理治疗:咽鼓管吹张术通过捏鼻鼓气改善通气功能,促进积液引流。红外线照射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超短波治疗能缓解组织水肿,增强药物渗透效果。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物理治疗需配合其他方法,单独使用效果有限。

5.中药调理:选用清热解毒、利湿通窍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局部可用黄柏煎液滴耳,抑制细菌生长。针灸耳门、听宫等穴位可调节气血运行。中药起效较慢,需长期坚持,体质不同需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配伍。

治疗期间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防止压力变化加重积水。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保持耳部清洁干燥,勿用硬物掏耳。出现发热或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定期复查听力及鼓膜状态,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