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缺血性肝炎的概述

2025.08.21 17:54

缺血性肝炎是一种由于肝脏血流不足而导致的肝脏炎症,通常与肝脏缺血、低灌注或肝脏血管阻塞等情况密切相关。该病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心脏病、肝动脉栓塞、肝静脉阻塞以及严重的低血压等。缺血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与其他类型的肝炎相似,但其病因和治疗方法却有所不同。

在缺血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肝脏的缺血会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和坏死,进而引发炎症反应。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是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轻度缺血可能导致可逆的肝细胞损伤,而严重或持续的缺血则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肝细胞死亡,进而引发肝功能衰竭。临床上,缺血性肝炎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常显示肝功能指标异常,尤其是转氨酶水平升高。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可帮助评估肝脏血流情况和结构变化,明确诊断。

在管理缺血性肝炎时,首先需要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对于因心脏疾病引起的缺血,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流是关键;而对于肝血管阻塞,可能需要介入治疗或手术干预。支持性治疗也至关重要,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供营养支持以及监测肝功能变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休息,减少肝脏的额外压力。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和早期筛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降低缺血性肝炎的发生风险。缺血性肝炎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