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抽搐有什么危害

2025.09.30 16:08

抽搐是神经系统异常放电导致的肌肉不自主收缩,可能引发身体损伤、脑缺氧等严重后果。频繁或持续的抽搐会直接威胁健康,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器官功能障碍。

抽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上,强烈的肌肉痉挛可能导致骨折、关节脱位或舌咬伤;发作时若失去意识,跌倒可能引发颅脑外伤。长时间抽搐会干扰呼吸功能,导致脑部缺氧,增加神经元损伤风险,严重时可诱发脑水肿或心脏骤停。反复发作还可能损伤认知功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或智力下降。心理方面,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因担心突发抽搐而回避社交活动,影响生活质量。部分癫痫患者因长期服药出现药物副作用,如肝功能异常或皮疹。

预防和处理抽搐需注意多个环节。发作时应立即让患者侧卧,清除周围尖锐物品,避免强行约束肢体或塞入异物。记录抽搐持续时间及表现,就医时提供详细病史辅助诊断。日常需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酒或过度疲劳;有癫痫病史者需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调整剂量。儿童高热时及时降温,降低热性惊厥风险。若抽搐频繁发作或伴随呕吐、意识障碍,需紧急送医排查脑炎、肿瘤等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