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小孩得了抽动症怎么办

2025.08.01 08:56

小孩得了抽动症可通过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家庭环境调整、生活习惯优化、中医调理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心理行为干预:心理行为干预是改善抽动症状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习惯逆转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儿认识并调整情绪反应,减少因焦虑或压力诱发的抽动。习惯逆转训练通过替代动作或放松技巧减轻抽动频率。家长需配合专业人员,避免过度关注症状,减少患儿心理负担。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重或影响日常生活的患儿,常用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及副作用。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嗜睡、头晕等反应,需及时调整方案。药物并非长期首选,需结合其他干预措施。

3.家庭环境调整:家庭氛围对抽动症患儿影响显著,家长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指责或过度干预。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减少家庭冲突,给予患儿足够的安全感。适当调整教育方式,以鼓励代替批评,避免加重心理压力。家庭成员需统一态度,避免意见分歧造成患儿困惑。

4.生活习惯优化: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尤其是刺激性内容。饮食上避免含咖啡因或添加剂的食物,增加富含镁、维生素B族的摄入。适度运动如游泳、瑜伽可帮助放松神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引发症状加重。

5.中医调理:中医认为抽动症与肝风内动或脾虚肝旺有关,可通过针灸、推拿或中药调理。常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可平肝熄风,配合特定穴位按摩缓解症状。需选择正规中医机构,避免盲目用药。中医调理需长期坚持,结合其他干预方式效果更佳。

治疗过程中需保持耐心,避免急于求成。症状可能随情绪或环境波动,需动态调整干预措施。定期与医生沟通,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方案。关注患儿心理健康,及时疏导负面情绪。社会支持同样重要,可寻求学校或社区配合,减少歧视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