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子宫内膜增生如何用中医治疗

2025.04.29 08:09

子宫内膜增生中医治疗可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补肾固本、清热利湿、调理冲任。具体分析如下:

1.活血化瘀:子宫内膜增生与血瘀密切相关,中医常用桃仁、红花、丹参等药物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滞。血瘀导致经血不畅,形成增生,活血化瘀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内膜异常增厚。临床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配合针灸三阴交、血海等穴位,增强化瘀效果。治疗需结合体质辨证,避免过度活血伤正。

2.疏肝理气: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引发内膜增生。柴胡、香附、郁金等药物可疏解肝郁,调畅气机。中医强调情志调节,配合太冲、期门等穴位针灸,缓解压力对内分泌的干扰。长期肝郁可能化火,需佐以栀子、丹皮清肝泻热,防止热邪灼伤胞宫。

3.补肾固本:肾虚冲任不固是内膜增生的内在因素,熟地、山茱萸、菟丝子等补肾药物可调补先天之本。肾阳虚者加肉桂、附子温煦胞宫;肾阴虚者配女贞子、旱莲草滋阴降火。针灸关元、肾俞穴能激发肾气,恢复冲任协调,减少内膜无序生长。

4.清热利湿:湿热下注胞宫可致内膜充血增厚,黄柏、苍术、车前子等药物清热化湿。带下色黄、经血黏稠是湿热典型表现,需配合薏苡仁、泽泻利水渗湿。针灸阴陵泉、中极穴可加速湿邪排出,避免湿热瘀互结加重增生。

5.调理冲任:冲任失调直接影响胞宫生理功能,当归、白芍、阿胶等药物调和气血,稳定月经周期。针灸任脉气海、关元及冲脉交会穴可平衡阴阳,促进内膜周期性脱落。治疗需结合月经周期阶段用药,经前期侧重疏泄,经后期注重补养。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注重整体调节,通过改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逐步恢复胞宫正常状态。不同证型需个体化配伍,结合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寒凉刺激与情绪波动,长期坚持可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