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耳鼻喉科

耳膜内陷应该怎么办

2025.10.20 17:58

耳膜内陷可通过捏鼻鼓气法促进耳膜复位、使用减充血剂缓解咽鼓管堵塞、进行咽鼓管吹张术改善通气功能、避免用力擤鼻防止压力失衡、及时就医排查中耳病变。具体分析如下:

1.捏鼻鼓气法促进耳膜复位:闭口捏住鼻翼,缓慢用鼻腔呼气,使气流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利用气压差推动耳膜外移。操作需轻柔,每日2-3次,过度用力可能导致耳膜损伤。若出现眩晕或疼痛应立即停止。

2.使用减充血剂缓解咽鼓管堵塞:鼻塞或炎症导致咽鼓管水肿时,可短期使用减充血剂喷鼻或口服,收缩黏膜血管以恢复通气。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避免药物性鼻炎。合并高血压者需谨慎选择成分。

3.进行咽鼓管吹张术改善通气功能:由医生采用波氏球或导管吹张,将空气经鼻腔送入咽鼓管,直接扩张狭窄部位。适用于反复内陷或保守治疗无效者,急性感染期禁用,操作后可能出现短暂耳闷。

4.避免用力擤鼻防止压力失衡: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双鼻同时用力。过强气压易使鼻腔分泌物逆流至中耳,加重内陷或诱发感染。建议用生理盐水冲洗替代擤鼻。

5.及时就医排查中耳病变:持续内陷伴听力下降、耳鸣或渗液需完善耳镜、声导抗检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等疾病。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粘连性中耳炎或鼓室硬化。

出现耳闷胀感应减少乘坐飞机或潜水,防止气压骤变加重症状。日常保持鼻腔清洁,过敏体质者需控制接触粉尘、花粉等致敏原。耳膜内陷超过两周未缓解或伴随剧烈疼痛、发热,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