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肝棘球蚴病是什么病

2024.08.10 10:43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肝脏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肝棘球蚴病主要是由于人误食了棘球绦虫的虫卵而感染。虫卵在人的消化道内孵化为六钩蚴,六钩蚴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在肝脏,进而发育成棘球蚴。棘球蚴在肝脏内逐渐生长,形成一个内含囊液的囊性肿物。

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区隐痛、坠胀不适等表现。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压迫邻近器官,引起上腹部胀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囊肿破裂,囊液进入腹腔,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若囊液进入胆道,可引发胆道梗阻和胆管炎。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以及血清学检测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是治疗肝棘球蚴病的主要方法,目的是完整地摘除棘球蚴囊,防止囊液外溢引起过敏反应和播散种植。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使用药物治疗,如阿苯达唑等。

预防肝棘球蚴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接触狗、羊等可能携带虫卵的动物,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避免误食虫卵。同时,对流行区的犬类进行定期驱虫,加强对屠宰场的管理等,也有助于减少疾病的传播。肝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