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皮肤性病科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病因是什么

2025.03.18 09:24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病因主要是由于C1酯酶抑制剂C1-INH基因突变导致的功能缺陷或缺乏。C1酯酶抑制剂是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主要功能是调节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活性。当C1酯酶抑制剂缺乏或功能异常时,补体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大量生成,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的局部水肿。

C1酯酶抑制剂基因突变通常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这意味着携带一个突变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表现出疾病症状。C1酯酶抑制剂缺乏分为两种类型:I型是由于C1酯酶抑制剂蛋白的生成减少,II型则是由于生成的C1酯酶抑制剂蛋白功能异常。无论是哪种类型,最终都会导致C1酯酶抑制剂无法有效抑制补体系统的激活,从而引发水肿。水肿发作通常具有自限性,但可能反复发生,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是喉部水肿可能导致气道阻塞。

在诊断和治疗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时,需注意与其他类型的水肿进行鉴别,如过敏性水肿或获得性血管神经性水肿。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诊断通常基于家族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C1酯酶抑制剂水平和功能的检测。治疗方面,急性发作时可使用C1酯酶抑制剂浓缩物、缓激肽受体拮抗剂或血浆来源的C1酯酶抑制剂进行紧急处理。长期预防性治疗则包括定期输注C1酯酶抑制剂或使用口服药物如达那唑、氨甲环酸等。患者应避免诱发因素,如创伤、感染、情绪波动和某些药物,以减少发作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