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馨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级甲等 眼科

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什么意思

2024.09.25 10:13

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是指由于高度近视通常指近视度数大于600度所引发的一系列视网膜的病理改变。

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会逐渐变长,视网膜被牵拉、变薄,容易出现多种病变。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视网膜萎缩、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情况,对视力造成极大的威胁。这些病变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变的进展,会逐渐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甚至突然的视力丧失。对于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散瞳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以便尽早发现病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高度近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眼部外伤等,防止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恶化。

对于已经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治疗方法会根据具体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定。黄斑裂孔等情况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修复,而对于视网膜脱离则需要尽快手术复位视网膜,以挽救视力。除了医疗干预,患者自身也要加强对眼部的保护和管理,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过度用眼。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和重视,提高相关防治知识的普及程度,为高度近视人群提供更好的健康指导和支持。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疾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