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疑似肠炎如何检查

2025.01.11 09:08

疑似肠炎可通过粪便常规、血常规、肠镜检查、粪便培养、腹部CT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粪便常规:粪便常规是检查肠炎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有无脓血等,可以初步判断肠道是否存在炎症。正常粪便为黄褐色、成形软便。若有肠炎,可能出现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同时,粪便常规还能检测出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往往提示肠道炎症,红细胞增多可能意味着肠道黏膜有损伤出血,有助于肠炎的诊断。

2.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对于疑似肠炎患者也很重要。当身体发生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可能会发生变化。在肠炎时,尤其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白细胞总数通常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可能增加。因为白细胞是身体的防御细胞,当肠道有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会聚集到感染部位来对抗细菌,从而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的改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辅助判断肠炎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

3.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炎较为直观和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如黏膜是否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对于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肠镜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取肠道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确定是感染性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炎还是其他特殊类型的肠炎。不过,肠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患者可能会有一些不适。

4.粪便培养:粪便培养主要用于检测粪便中的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等。对于疑似感染性肠炎,特别是怀疑细菌感染时,粪便培养能够明确具体的病原菌种类。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肠炎症状可能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有所不同,例如沙门氏菌感染和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用药存在差异。通过粪便培养确定病原菌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抗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5.腹部CT检查:腹部CT检查可用于观察肠道的整体形态、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肠炎,如克罗恩病,CT检查可能发现肠道壁增厚、肠腔狭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表现。当肠炎并发脓肿、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腹部CT能够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不过,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且费用相对较高。

在进行这些检查时,患者应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症状、病史、饮食情况等信息,以便医生能准确判断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检查前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做好准备工作,如肠镜检查前的肠道清洁、空腹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