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贲门失弛缓症怎么引起的

2025.02.16 14:02

贲门失弛缓症可能由神经肌肉功能障碍、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感染、食管黏膜下神经丛病变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功能受损,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在吞咽时应松弛以便食物顺利进入胃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会导致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使得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正常松弛,食管蠕动也会减弱。可能与食管壁内的肌间神经丛病变有关,如神经节细胞减少、变性等。目前针对这种病因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等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善吞咽困难症状,也可采用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来缓解食管下括约肌的梗阻情况。

2.遗传因素:部分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食管神经肌肉的发育或功能。遗传因素导致的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影响了食管神经丛的正常形成。对于遗传因素引起的贲门失弛缓症,目前尚无特异性的针对基因层面的治疗方法,主要还是采用常规的治疗手段,如内镜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通过松弛食管下括约肌来减轻症状,或者进行手术治疗,如贲门肌层切开术等改善食管的排空功能。

3.自身免疫: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在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中起作用。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食管下括约肌和食管壁内的神经组织,导致神经损伤和功能异常。自身免疫相关的炎症反应会引起食管壁内神经丛的破坏,影响食管的正常蠕动和括约肌的松弛功能。在治疗方面,除了针对症状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外,还需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免疫状态,对于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合并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但具体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4.感染:某些感染因素可能与贲门失弛缓症有关。例如,病毒感染可能侵犯食管的神经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感染引起的炎症可能破坏食管壁内神经丛的结构和功能,使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正常松弛,食管蠕动也受到影响。对于感染因素诱发的贲门失弛缓症,在治疗上首先要明确感染源,如果是病毒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结合改善食管功能的治疗,如使用促动力药物促进食管蠕动,缓解吞咽困难等症状。

5.食管黏膜下神经丛病变:食管黏膜下神经丛的病变是贲门失弛缓症的重要病因之一。神经丛中的神经节细胞可能出现变性、减少等病理改变,这会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导致食管下括约肌的松弛和食管蠕动功能失调。这种病变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环境因素、局部缺血等。在治疗上,可采用内镜下治疗,如球囊扩张术,通过机械性扩张食管下括约肌来改善梗阻症状,也可考虑手术治疗,切除部分食管下括约肌肌肉,恢复食管的正常排空功能。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快、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以减轻食管负担。进食后不要立即平卧,可适当活动,防止食物反流。同时,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病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