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胃蛋白酶原1和2度偏低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23

胃蛋白酶原1和2度偏低可能与胃黏膜萎缩、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胃部手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胃黏膜萎缩:胃黏膜萎缩会导致分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减少,从而使胃蛋白酶原1和2的水平降低。胃黏膜萎缩可能是由于年龄增长、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随着年龄的增加,胃黏膜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胃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造成胃黏膜萎缩。这种情况下,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密切关注胃黏膜的状态,同时可适当补充一些有助于胃黏膜修复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12等。

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后,会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这会影响胃黏膜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导致其水平下降。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口、粪-口途径传播,如共用餐具、食用不洁食物等都可能感染。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减轻胃部炎症,有助于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恢复。

3.不良饮食习惯: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如过度饮酒、暴饮暴食、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胃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其功能会受到影响,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也会随之减少。过度饮酒会使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暴饮暴食会增加胃部负担,辛辣食物则会引起胃部的炎症反应。改善这种情况需要调整饮食习惯,规律饮食,避免过度饮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以减轻胃部负担,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4.胃部手术:胃部手术可能会切除部分胃组织,这会减少胃黏膜细胞的数量,从而影响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例如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胃的容积减小,胃黏膜的面积也相应减少。术后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调整,从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等,同时要注意补充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并且要定期复查,观察胃部的恢复情况。

5.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或损害,影响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例如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常用于抗炎、止痛,但长期使用会抑制胃黏膜内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如果因为病情需要必须服用这类药物,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损害。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如果发现胃蛋白酶原1和2偏低,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关注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