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外科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024.09.10 18: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的一种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是因为动脉壁的损伤和脂质代谢异常等因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以及继发血栓形成等,动脉管腔变得狭窄甚至完全堵塞,使下肢的血液供应减少。患者会出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腿部疼痛、乏力,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出现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也会感到疼痛,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导致肢体溃疡、坏疽。

这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截肢风险。治疗方法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以及手术治疗,如动脉旁路手术、血管腔内成形术等。如果不及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肢体坏死、截肢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对于有相关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