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白色血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4.10.12 11:00

白色血栓通常由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流速度较快、凝血因子激活、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原因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内皮损伤:内皮损伤是白色血栓形成的重要起始因素。当血管内皮受到机械性损伤如创伤、化学性损伤如药物或免疫性损伤如自身免疫疾病时,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被破坏,内皮下的胶原暴露。胶原是一种强烈的血小板激活剂,能够促使血小板迅速黏附、聚集在损伤部位。

2.血小板黏附聚集:一旦内皮损伤,血小板会立即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暴露的胶原结合,发生黏附。黏附的血小板被激活,释放出二磷酸腺苷ADP、血栓素A2等物质,进一步促进更多血小板的聚集。这些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血小板堆,构成了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

3.血流速度较快:在血流速度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脏腔室,血小板更容易与受损的内皮接触并黏附聚集。较快的血流对形成的血栓有一定的冲刷作用,使得红细胞不易混入血栓,从而形成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色血栓。

4.凝血因子激活:内皮损伤不仅暴露胶原激活血小板,还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凝血因子如凝血酶的生成和激活。凝血酶可以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加固血小板血栓。

5.血液黏稠度增加: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高脂血症、脱水等,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更容易相互作用,促进血栓的形成。

白色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内皮损伤、血小板功能、凝血系统、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液理化性质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可能存在不同的主导因素,导致白色血栓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