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成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是怎么回事

2025.03.13 14:19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是一种由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突然中断导致的严重疾病。肠系膜上动脉负责供应大部分小肠和部分大肠的血液,一旦发生梗死,肠道组织会迅速缺血坏死,引发剧烈腹痛、肠梗阻甚至全身性感染,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的常见原因包括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以及动脉夹层等。动脉栓塞多源于心脏内的血栓脱落,常见于房颤患者;动脉血栓形成则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多见于老年患者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夹层则可能与外伤或血管壁病变有关。低血压或心输出量减少也可能加重肠道缺血。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腹膜刺激征、发热、休克等严重表现。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是一种急症,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情况。治疗上,需尽快恢复肠道血流,方法包括溶栓治疗、血管介入手术或开腹手术。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预防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定期随访,降低复发风险。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减少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