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利水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利水是指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促进体内水液代谢,帮助排除多余水分,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的一种疗法。其核心在于调整脏腑功能,尤其是肺、脾、肾三脏的协调作用,使水液运行恢复正常,达到通调水道的目的。这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强调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认为水液代谢失衡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

中医认为,水液代谢与多个脏腑密切相关。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负责水液的吸收与输布;肾主水,司开阖,调节水液排泄。若肺失宣降、脾虚湿困或肾气不足,均会导致水液停滞,形成水肿、痰饮等病症。利水疗法根据病因病机不同,采用相应策略。例如,风水泛滥用宣肺利水法,脾虚湿盛用健脾渗湿法,肾阳不足用温肾利水法。常用中药如茯苓、泽泻、猪苓等,通过利尿作用直接促进水液排出;针灸选取水分、阴陵泉等穴位,调节水液代谢;推拿则通过手法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

利水疗法需辨证施治,不可盲目使用。阳虚或气虚患者过度利水可能伤及正气,导致乏力、心悸等不良反应。湿热与寒湿证型用药迥异,误用可能加重病情。孕妇、体弱者及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避免损伤胎元或加重肾脏负担。利水过程中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防止低钾、低钠等并发症。饮食上应配合低盐、清淡膳食,避免生冷油腻之物阻滞脾胃。部分利水中药如木通、防己具有一定毒性,需严格遵循剂量与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