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溶血性黄疸是什么意思

2024.11.19 09:21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红细胞本身的内在缺陷或红细胞受外源性因素损伤,使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血浆中非脂型胆红素含量增多,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则出现黄疸。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等。患者除黄疸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对于溶血性黄疸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减少机体的耗氧量。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胆红素等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是由血型不合等因素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在输血等医疗操作时要格外谨慎,严格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防止再次发生溶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