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慢性胆囊炎导致的消化不良是怎么回事

2024.12.31 08:17

慢性胆囊炎可导致胆汁分泌、排泄异常等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其原因主要有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成分改变、胆囊管梗阻、胆囊黏膜受损、细菌感染。具体分析如下:

1.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慢性胆囊炎时胆囊壁增厚、纤维化,使得胆囊的收缩功能受到影响。胆囊正常收缩有助于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等物质的消化。当收缩功能减退时,胆汁不能及时足量地进入肠道,脂肪消化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引起消化不良。患者应避免高脂肪饮食,减轻胆囊负担,可适当补充促进胆囊收缩的药物。

2.胆汁成分改变:炎症状态下,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卵磷脂等成分比例失调。例如胆固醇析出形成结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胆结石。胆汁成分改变后,其乳化脂肪的能力下降,脂肪消化不完全,导致消化不良。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3.胆囊管梗阻:胆囊管可能因结石、炎症粘连等发生梗阻。梗阻后胆汁无法顺利从胆囊进入胆总管再到十二指肠,肠道内缺乏足够胆汁,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等消化吸收就会出现问题,引发消化不良。对于有梗阻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解除梗阻。

4.胆囊黏膜受损:慢性胆囊炎时胆囊黏膜长期处于炎症刺激下,黏膜受损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和储存功能。胆汁分泌紊乱,不能很好地适应食物消化需求,尤其是对脂肪类食物的消化,进而导致消化不良。患者应积极治疗胆囊炎,减少炎症对黏膜的进一步损害。

5.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慢性胆囊炎的常见病因之一。细菌在胆囊内滋生繁殖,一方面加重胆囊的炎症反应,另一方面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可能影响胆汁的正常功能,干扰消化过程,导致消化不良。需要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慢性胆囊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作息,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食多餐。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同时,要定期复查,关注胆囊的状态,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