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胃肠炎会不会造成贫血

2024.08.11 10:33

胃肠炎可能会造成贫血。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当胃肠炎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时,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导致贫血的发生。一方面,胃肠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腹泻可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包括铁、维生素B12等造血相关的营养物质也会随之丢失。长期的铁丢失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而维生素B12缺乏则可能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另一方面,胃肠炎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功能。肠道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炎症可能会损害肠黏膜,使其吸收能力下降。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在肠道特定部位吸收的物质,如维生素B12,其吸收可能会明显受到影响,进而引发贫血。如果胃肠炎导致肠道出血,即使是少量的慢性出血,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会导致铁丢失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而且,长期的胃肠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进食量,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这也可能增加贫血的发生风险。对于胃肠炎患者,如果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贫血,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同时,积极治疗胃肠炎,改善肠道功能,对于预防和纠正贫血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