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缺血性肠炎为什么会便血

2025.02.16 14:13

缺血性肠炎便血主要与血管病变、血液高凝状态、肠腔内压力增高、血管受压、小血管炎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血管病变:血管病变是缺血性肠炎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会使肠道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肠道血液供应减少。肠道黏膜对缺血较为敏感,缺血后黏膜会发生糜烂、溃疡,进而引起出血,从而出现便血症状。

2.血液高凝状态:当人体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时,血液容易凝固形成血栓。在肠道血管中,血栓形成会阻塞血管,阻碍血液流向肠道组织。肠道组织缺血、缺氧后,黏膜层的细胞会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到肠腔,导致便血。

3.肠腔内压力增高:肠梗阻等情况可使肠腔内压力急剧升高。过高的肠腔内压力会压迫肠壁血管,影响肠道的血液灌注。肠壁血管受压后,肠道黏膜缺血,发生损伤,引起出血,最终表现为便血。

4.血管受压:腹腔内的肿物或者其他占位性病变可能会压迫肠道血管。这种外部压迫会使肠道血管的血流受阻,肠道供血不足。黏膜在缺血的情况下,会出现坏死、脱落,导致肠道出血,引发便血现象。

5.小血管炎:小血管炎会使肠道的小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炎症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的完整性被破坏,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异常。同时,炎症也会影响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减少肠道的血液供应,造成肠道黏膜缺血、出血,出现便血。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积极治疗可能引发缺血性肠炎的基础疾病,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等方面的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