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感染性休克合并心衰有什么补液原则

2025.03.07 20:05

感染性休克合并心衰的补液原则包括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控制补液速度和总量、优先选择晶体液、避免过度补液导致心衰加重、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具体分析如下:

1.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感染性休克合并心衰时,血流动力学状态复杂多变,需通过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等指标实时评估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监测有助于判断补液是否有效,避免因补液不当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动态监测尿量、血压和心率等指标,综合评估组织灌注情况,确保补液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控制补液速度和总量:补液速度过快或总量过多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衰恶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小剂量、缓慢补液的方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液体输入。同时,结合患者的体重、心功能和循环状态,合理计算补液总量,确保既能改善休克状态,又不加重心衰。

3.优先选择晶体液: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是感染性休克合并心衰的首选补液类型。晶体液能有效扩充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且对心脏负担较小。与胶体液相比,晶体液更少引起过敏反应和凝血功能障碍,适合用于此类患者的液体复苏。

4.避免过度补液导致心衰加重:过度补液会增加心脏前负荷,加重心衰症状,甚至诱发急性肺水肿。补液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等心衰加重表现,应及时调整补液方案,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担。

5.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感染性休克合并心衰的治疗需个体化,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心功能分级和感染严重程度制定补液方案。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联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以改善心脏功能和组织灌注。同时,积极控制感染,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为补液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感染性休克合并心衰的补液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在改善休克状态的同时,避免加重心衰。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协作,结合血流动力学监测和临床评估,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