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什么是胆内肝管结石

2025.01.07 17:53

胆内肝管结石是指在肝脏内的胆管系统中形成的结石,通常是由于胆汁成分的异常、胆管的梗阻或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这种结石可以引起胆管的阻塞,进而导致胆汁淤积、肝功能受损,甚至可能引发胆管炎或胰腺炎等并发症。

胆内肝管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首先,胆汁的成分变化是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和胆色素比例失衡时,容易形成结石。其次,胆管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异常也会增加结石的发生风险,例如胆管狭窄、胆管扩张等。慢性肝病、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也会增加胆内肝管结石的发生率。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黄疸、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可以帮助医生确认结石的存在及其位置,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内镜下取石、外科手术等,具体选择需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而定。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胆内肝管结石的发生同样重要。首先,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改善胆汁成分,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其次,保持适度的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这对预防胆内肝管结石也有积极作用。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胆结石病史或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若出现上腹部不适、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胆内肝管结石的发生率,维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