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大小便不通畅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32

大小便不通畅可能是由于饮食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副作用、生活习惯不良、精神心理因素等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1.饮食因素:如果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摄入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水分摄入不足,容易导致大便干结,肠道蠕动减慢,进而引起排便不畅。同时,过少的水分摄入也会使尿液浓缩,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等问题的风险,影响小便的通畅。改善这种情况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西兰花、芹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全谷物的摄入,并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mL的水。

2.疾病因素:多种疾病会引起大小便不通畅。例如前列腺增生,这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从而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不尽等症状。肠道肿瘤可能会堵塞肠道,使大便无法正常通过。另外,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等,可能影响神经传导,导致膀胱和直肠功能失调,出现大小便失禁或潴留。对于疾病引起的大小便不通畅,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如前列腺增生可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等或手术治疗;肠道肿瘤则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等改善神经功能。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大小便不通畅的副作用。比如一些抗胆碱能药物,像阿托品等,会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和肠道蠕动,从而导致排尿困难和便秘。还有一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也可能有类似影响。如果怀疑是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4.生活习惯不良: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盆底肌肉松弛,影响排便和排尿功能。另外,长期憋便、憋尿也是不良习惯,会使膀胱和直肠的敏感性降低,肌肉功能受损。要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定时起身活动,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同时,有便意和尿意时应及时排出,不要憋。

5.精神心理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例如,在精神压力大时,可能会出现肠道痉挛,导致排便困难;也可能引起膀胱括约肌紧张,出现排尿不畅。对于这种情况,需要调整心态,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来缓解精神压力,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变化。如果大小便不通畅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腹痛、血尿、便血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