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胃镜活检有胃底腺息肉怎么回事

2025.01.02 14:38

胃底腺息肉的产生可能与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部炎症刺激、胆汁反流等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胃底腺息肉。家族中如果有胃息肉患者,其他亲属患胃底腺息肉的风险会增加。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的变化。

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炎症环境可能刺激胃底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形成息肉。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杀菌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

3.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会改变胃内的酸性环境。胃内正常的酸性环境对胃黏膜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调节作用,环境改变后可能促使胃底腺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息肉。如果病情允许,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4.胃部炎症刺激: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部慢性炎症,如饮食不规律、酗酒等。炎症长期刺激胃黏膜,胃底腺黏膜在反复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细胞增生异常,进而形成息肉。患者需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减轻胃部炎症。

5.胆汁反流:胆汁反流至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对胃黏膜产生损害,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刺激胃底腺细胞增生,最终导致息肉形成。改善胆汁反流的状况,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等,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胃部的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