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中枢性瘫痪的特点都有哪些

2025.08.11 14:18

中枢性瘫痪的特点包括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腱反射亢进伴随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或出现较晚、运动控制障碍表现为随意运动丧失、姿势调节异常如偏瘫步态。具体分析如下:

1.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中枢性瘫痪的典型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升高,尤其见于抗重力肌群。痉挛状态的特点是速度依赖性阻力增加,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随动作加快而增大。这种肌张力变化源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弧失去高位中枢抑制,导致牵张反射亢进。痉挛多呈折刀样表现,初始阻力大而后突然减弱。

2.腱反射亢进伴随病理反射:由于锥体束受损,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增强,引发深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明显增强。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是重要标志,表现为足底刺激时拇趾背屈而非正常跖屈。此类反射异常反映皮层脊髓束对脊髓的调控功能丧失。

3.无肌肉萎缩或出现较晚: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不同,中枢性瘫痪早期不出现明显肌萎缩,因脊髓前角细胞仍能维持神经营养作用。长期瘫痪可能因肌肉失用导致轻度萎缩,但程度远轻于周围性瘫痪。肌电图检查通常显示正常或轻度异常。

4.运动控制障碍表现为随意运动丧失:患者丧失自主发起运动的能力,但保留低级反射如屈肌回缩反射。瘫痪范围多为单侧肢体或特定肌群,与皮质运动区损伤部位相关。部分病例可观察到联合运动,即健侧肢体活动时患侧出现不自主运动。

5.姿势调节异常如偏瘫步态:由于痉挛性肌张力分布不均,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呈现典型姿势。上肢表现为屈曲内收,下肢伸直外旋,行走时患侧骨盆上提呈划圈步态。这种异常模式源于抗重力肌群过度活跃与协同运动失调。

中枢性瘫痪需与周围性瘫痪严格鉴别,避免误诊。康复干预应早期进行,重点抑制痉挛模式并促进正常运动功能重建。不同病程阶段需调整治疗方案,密切观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或压疮。影像学检查对定位病灶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