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母乳性黄疸是怎样引起的

2025.09.08 17:11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母乳成分影响、喂养方式、肠道菌群建立延迟、遗传因素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尤其是结合胆红素的酶活性不足,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母乳喂养可能进一步减缓胆红素的代谢速度,延长黄疸持续时间。

2.母乳成分影响:母乳中含有某些物质可能抑制肝脏中胆红素代谢酶的活性,或竞争性结合胆红素转运蛋白,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和排泄。母乳中的脂肪酸比例也可能干扰胆红素的结合过程。

3.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不足或喂养频率低可能导致新生儿摄入热量不足,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肠肝循环重吸收,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4.肠道菌群建立延迟: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影响胆红素在肠道内的分解和排泄。母乳喂养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定植速度,进一步延缓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5.遗传因素:部分新生儿可能存在胆红素代谢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导致胆红素代谢效率降低,母乳喂养可能使这一过程更为明显,从而加重黄疸程度。

母乳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避免过高引发风险。确保喂养充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喂养方式或短暂暂停母乳。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时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