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什么是气虚肾虚脾虚

2025.07.09 08:32

气虚、肾虚、脾虚是中医学常见的三类虚证,分别对应人体不同脏腑功能的衰弱或能量不足状态。气虚指元气不足,导致整体机能下降;肾虚与肾脏精气亏虚相关,影响生殖、生长及水液代谢;脾虚则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引发消化吸收障碍。三者虽独立存在,但常相互关联,形成复合型虚证。

气虚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易感冒等症状,根源在于先天不足或后天耗损过度。肾虚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前者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后者以畏寒肢冷、夜尿频多为特征。脾虚则常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多因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所致。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气虚则贯穿三者,形成虚的共性基础。长期劳累、情绪压力、慢性疾病等因素均可能加速虚证发展。

调理虚证需辨证施治,避免盲目进补。气虚者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材;肾阴虚宜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肾阴,肾阳虚则需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脾虚常用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饮食上,气虚避免生冷,肾虚减少辛辣,脾虚忌油腻寒凉。生活习惯上,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需注意,虚证调理需长期坚持,严重者应结合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以防误治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