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强心苷中毒时出现室性早搏时可选用的治疗药物是

2025.03.07 20:05

强心苷中毒时出现室性早搏可选用苯妥英钠、利多卡因、钾盐、镁盐、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苯妥英钠:苯妥英钠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抑制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性,从而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该药物通过阻断钠通道,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使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趋于稳定。苯妥英钠在强心苷中毒时特别有效,因为能够对抗强心苷引起的钠钾泵抑制,恢复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功能。使用苯妥英钠时需注意监测血药浓度,避免过量引起毒性反应。

2.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同时也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通过阻断心肌细胞的钠通道,抑制异常电活动的传导,从而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利多卡因起效迅速,适用于急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在强心苷中毒时,利多卡因能够有效控制室性早搏,防止其发展为更严重的心律失常。使用利多卡因时需注意剂量,避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3.钾盐:钾盐能够补充细胞内钾离子,恢复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功能。强心苷中毒时,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导致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异常,从而引发室性早搏。补充钾盐能够纠正这一异常,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使用钾盐时需注意监测血钾浓度,避免高钾血症引起的心脏毒性。

4.镁盐:镁盐能够稳定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镁离子是多种酶的辅因子,参与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电生理活动。强心苷中毒时,镁离子的缺乏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引发室性早搏。补充镁盐能够纠正这一异常,稳定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使用镁盐时需注意监测血镁浓度,避免高镁血症引起的不良反应。

5.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减少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强心苷中毒时,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异常,引发室性早搏。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受体,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从而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避免引起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强心苷中毒时出现室性早搏的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药浓度,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