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的热邪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热邪是中医理论中六淫邪气之一,指具有炎热、升散特性的外感病邪,易导致人体出现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其致病特点与自然界暑热之气相似,多发生于夏季或高温环境,但也可因体内阴阳失衡内生热邪。热邪侵袭人体后,常表现为阳盛阴伤、津液耗损的病理变化。

热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为高发期,但现代生活中空调、暖气等人工环境也可能打破自然规律,导致非时令性热证。热邪多从口鼻或皮毛侵入,首先犯肺卫,继而可内传脏腑。典型症状包括高热面赤、咽喉肿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严重时可引发神昏谵语。内生热邪多因情志过极、饮食辛辣或久病伤阴所致,如肝火上炎出现的目赤头痛,或胃火炽盛导致的口疮便秘。诊断时需结合脉象,常见洪数脉或滑数脉。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根据病位选用不同方药,如白虎汤清气分热,龙胆泻肝汤清肝胆火,同时注重保津护阴。

辨别热邪需注意与阴虚内热相区分,后者属虚热,治疗需滋阴降火而非单纯清热。长期过用寒凉药物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形成寒热错杂证候。饮食调理宜选择西瓜、绿豆等甘寒之品,避免辛辣燥热食物。高热患者应及时就医,防止热极生风出现抽搐。体质偏热者需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加重内热。临床可见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证候,需四诊合参仔细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