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耳鼻喉科

怎么治疗耳膜内陷

2025.10.20 17:59

耳膜内陷可通过捏鼻鼓气法、使用减充血剂、咽鼓管吹张术、口服黏液促排剂、手术置管引流。具体分析如下:

1.捏鼻鼓气法:捏住鼻孔闭口用力呼气,使气流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利用气压差推动耳膜外移。操作需轻柔缓慢,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耳膜穿孔。每日重复3-5次,持续1-2周可逐渐改善内陷。

2.使用减充血剂:鼻腔喷洒或口服减充血药物能收缩血管,减轻咽鼓管黏膜水肿,恢复通气功能。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长期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合并高血压者需谨慎选择口服剂型。

3.咽鼓管吹张术:由专业医师将空气经鼻腔压入咽鼓管,直接扩张狭窄部位。适用于顽固性病例,需配合鼻内镜检查定位。操作后可能出现短暂眩晕,需静坐观察30分钟。

4.口服黏液促排剂:药物可稀释中耳积液并增强纤毛运动,加速分泌物从咽鼓管排出。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不适,建议餐后服用。疗程通常为2-4周,需定期复查听力变化。

5.手术置管引流:全麻下切开耳膜放置通气管,平衡中耳内外压力。术后避免耳道进水,防止感染。通气管一般留置6-12个月,多数可自行脱落,耳膜愈合率达90%以上。

治疗期间需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增加耳压的行为。出现耳痛、流脓或听力骤降应立即就诊,排除继发感染或胆脂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