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高血压在中医属什么范畴

2024.12.17 15:59

高血压在中医属肝火上炎、肾阴虚损、脾气虚弱、痰湿内阻、心阳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1.肝火上炎:肝火上炎是指肝脏的阴阳失衡,导致肝火亢盛,表现为情绪波动、易怒、头痛等症状。中医认为,情绪因素对肝脏影响较大,长期的压力和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化火。治疗上可通过疏肝理气、清热泻火的方法来调理,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黄芩等。

2.肾阴虚损:肾阴虚损是指肾脏的阴液不足,导致阴阳失衡,表现为口干、潮热、盗汗等症状。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会导致心火亢盛,从而引发高血压。治疗上可通过滋阴降火的方法来调理,常用的药物有知母、黄柏等。

3.脾气虚弱:脾气虚弱是指脾脏的运化功能减弱,导致气血不足,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弱会影响气血的生成,进而导致血压不稳。治疗上可通过健脾益气的方法来调理,常用的药物有人参、白术等。

4.痰湿内阻:痰湿内阻是指体内湿气重,痰湿阻滞经络,表现为体重增加、胸闷等症状。中医认为痰湿内阻会影响气机的畅通,导致血压升高。治疗上可通过化痰祛湿的方法来调理,常用的药物有二陈汤、苍术等。

5.心阳不足:心阳不足是指心脏的阳气不足,导致心脏功能减弱,表现为心慌、气短等症状。中医认为心阳不足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高血压。治疗上可通过温阳益气的方法来调理,常用的药物有桂枝、党参等。

在调理高血压时,建议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案,配合适当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监测血压,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