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肠胃消化功能紊乱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33

肠胃消化功能紊乱可能是由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肠道菌群失调、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1.饮食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是肠胃消化功能紊乱的常见原因。经常暴饮暴食、过度节食、不吃早餐或晚餐过晚等不良饮食习惯,会打乱胃肠的正常消化节律。胃肠在规律的时间内会进行蠕动、分泌消化液等活动以应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不规律会使胃肠的生物钟紊乱。例如,长期不吃早餐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胆汁长时间在胆囊内淤积,容易引发胆囊炎,同时也影响胃和小肠的消化功能。要保持规律的三餐时间,每餐适量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饥,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2.精神压力过大:精神压力过大对肠胃消化功能有显著影响。当人处于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大脑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胃功能。例如,压力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使得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和排空减慢。同时,精神压力还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进一步加重消化功能紊乱。要学会调整心态,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释放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可尝试一些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减轻精神压力对肠胃的不良影响。

3.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在维持肠胃正常消化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种因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如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结构不合理、肠道感染等。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的有益菌,使菌群平衡被打破。当肠道菌群失调时,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可能大量繁殖,会影响肠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例如,有害菌可能产生一些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干扰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常见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可食用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或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制剂。

4.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本身的疾病也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例如胃炎、胃溃疡、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胃炎和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异常,会影响食物的初步消化。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炎症会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下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敏感性增加,容易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对于这些疾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肠镜等,明确诊断后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胃炎、胃溃疡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

5.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肠胃消化功能紊乱作为副作用。例如,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常用于抗炎、止痛,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还有一些抗生素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如果怀疑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肠胃消化功能紊乱,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尽量选择对肠胃影响较小的替代药物或者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药物对肠胃的不良影响,如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肠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如果肠胃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